我叫韓翔,是軌道公司的一名數控車工。我的母親和外公都曾在太重這片熱土揮灑汗水,用青春為企業奉獻力量。今天,很榮幸能夠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家三代太重人工作和成長的故事。
在抗美援朝戰場上,志愿軍將士正是以英雄特有的精氣神,續寫了人民軍隊攻無不克、戰無不勝的鐵血榮光。我的外公就曾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的一名指導員,也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。
1958年,最后一批志愿軍先輩們從朝鮮光榮回到了祖國懷抱,也是在這一年,外公響應國家工業振興的號召,千里迢迢來到了太重,成為了原冶鑄分公司煉鋼廠的一名職工,兢兢業業、勤奮工作,直到1989年3月離休。外公常常對我母親講:“要做好一件產品,不僅需要耐心、細致、專注,還要像打仗一樣,既要打得好,更要打得快,這樣才能對得起黨,對得起人民。”
1982年,母親在當時的太重機械配件廠做了一名車工。外公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我的母親。在車工圈子里有這樣一句話評價大把式:“一絲車三刀,刀刀見鐵屑”。一絲為0.01毫米,一根頭發絲的十分之一,但對于母親而言,這只能算是基本操作。小時候,好奇的我就曾見過母親操作車床的身影,手法專業、動作嫻熟。
2014年,我和母親一樣,來到軌道公司成為一名車工。母親對車床的熱愛和執著,時刻激勵著我努力學習技能、增長本領。讓她想不到的是,現在公司精密機床加工出的產品,已經能夠輕而易舉超過她當年的水準和精度了。
如今,用世界最先進的車輪生產線加工出高品質車輪,是我的工作職責,守護這條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考察并寄予厚望的生產線,是我的光榮與驕傲。
2022年,我和同事們圓滿完成公司智能生產線的搬遷和調試任務。在產線的建設過程中,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,但每當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勉勵,我們都能不斷克服困難、戰勝挑戰。這條智能生產線不僅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,還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作業,可為公司節約大量成本。看著自己參與建設的一流產線,我不禁會想,這不僅是我們太重制造精品的關鍵,更是推進新質生產力、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。
“用好我國交通發展和推進‘一帶一路’建設的歷史性機遇,再接再厲,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上創出更大的天地” ,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的殷殷囑托。七年來,軌道公司按照集團公司黨委要求,緊緊圍繞實現新型工業化關鍵任務,在技術創新實力提升、轉型布局結構優化、數字化智能化升級、綠色低碳發展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、釋放管理潛能等領域持續發力,取得了可喜的成績,產品遠銷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,出口占比超過40%,為全球鐵路的高速、重載和安全運輸作出了重要貢獻。在這里,我可以很自豪地說,這份成績單里有你,有我,有我們所有人的堅持和努力。
如今的我終于理解,我們三代人,都有各自對于太重的浪漫情懷。外公的那份浪漫,是踐行了自己對支援國家工業振興的承諾;母親的那份浪漫,是踐行了“以廠為家、廠興我榮”的主人翁意識;而我的浪漫,是通過企業發展,見證了我們國家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壯大。
太重這個地方,傾注了我們一家人的深摯感情。我們這代太重人,站在了祖輩和父輩的肩膀上。在推動企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的過程中,我們要想實現自身價值,理應帶著感情去工作,懷揣夢想和責任,成為新時代的“自燃型”職工。
于高山之巔,方見大河奔涌;于群峰之上,更覺長風浩蕩。我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,爭當新時代最美勞動者,以自立自強的實際行動,積極投身到公司改革發展的宏圖偉業中,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奮斗征程中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,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貢獻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