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理解是:“工匠”二字,關鍵在“匠”。什么是“匠”呢?其實從“匠”這個漢字的組成我們就能看出端倪。“匠”由兩部分組成:“匚”和“斤”。“匚”是指盛放工具的筐,而這里的“斤”則特指斧子。這兩樣都是木工所必需的工具,因此,“匠”剛出現時,特指從事木工工作的木匠。
一說到木匠,相信大家馬上能想到木匠的祖師爺:魯班。沒錯,正是魯班讓“匠”得到了升華。他一生創造了如墨斗、刨子、鑿子、鏟子、鋸子等近百余種工具。這些工具讓當時的木工從原始、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,勞動效率得以成倍提高。可以說,當時木工工藝的快速發展,都得益于魯班一生對木工工作的精益求精、創新創造。而我們當代所追求的工匠精神,本質上就是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。
我非常喜歡一句話——“創新,就是打破常規”。我記得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,進口設備的維修工作還是我們這些普通工人無法逾越的大山。一旦設備出現故障,花錢找老外似乎成了常規且唯一的選擇。曾經在公司一臺進口設備圓滑枕的技術改造項目中,外方廠商認為國內沒有技術力量可以完成,給出了極度苛刻的承攬條件。外方的態度更加激發了我們自主創新的熱情,唯有奮斗、別無他途!憑著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韌勁,我和我的團隊把設備資料翻了一遍又一遍,資料夾都翻爛了好幾個,在短短40多天時間里就完成了這項改造工作,創國內先例。現在,我們憑借著自己的力量,實現了多臺設備的自主維修、自主改造,并開發了“數控機床參考點調整方法”、“提升數控機床垂直精度的操作方法”等數十項創新成果。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,深化國資國企改革,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,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,增強核心功能,提升核心競爭力。
作為共和國長子、山西省裝備制造龍頭企業,太重堅持創新驅動、數字賦能,助力國資國企改革跑出“加速度”。新能源挖掘機、工程起重機、寬體車、智能叉車,無數太重新型智能產品走出國門,登上國際舞臺。為保障企業持續創新能力,公司黨委堅持“以人為本”,深入實施“512”人才工程,培養200名“能工巧匠”,目的就是讓工匠精神筑牢太重發展之基。
同志們,讓我們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,擼起袖子加油干吧!在公司黨委的帶領下,緊跟現代制造業發展趨勢,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,持續強化太重產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國產化發展,為太重燃動創新引擎,讓太重品牌始終走在產業發展最前沿。